寻寻觅觅应用的踪影
对应于教育行业IPv6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应用是否也同样火爆呢?
截止到2008年年底,CNGI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2个交换中心,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依托CNGI,各项应用研究均已展开,如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无线传感网、移动奥运业务平台等。如原中国网通为北京奥组委指定了采用端到端的IPv6技术的实时视频监控方案,提供了近50个奥运场馆100个监控节点的实时视频、温度环境监控,同时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IPTV(AVS)研发与测试中心,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开展视频组播业务等基于IPv6的业务的试验。又如中国地震局的“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示范网络”项目开发了数十个地震烈度传感器,建设了四个节点组成的IPv6试验网。
但是,除了这些试验性质的项目,记者四处寻觅,想要找到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IPv6应用,但却遗憾地发现,很难找到真正的成熟应用。
“应用研究确实不少,但很多仅仅停留在‘示范’阶段,是实验平台上的产物,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业务系统中去。”一位一直参与CNGI建设的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通过对CNGI项目中的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调查了解到,除了科研目的的应用外,目前CNGI普通用户对IPv6的主要体验是在网络上看视频。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的CERNET网络中心里,王继龙用自己的计算机登录IPv6网,给记者实际展示了视频观看效果,的确非常清晰流畅。据2009年2月的《CERNET2运行月报》显示, CERNET2主干网入/出流量在2月因高校开学迅速回升,其中入流量环比增长28.64%,均值为3011Mbps; 出流量环比增长27%,均值为2940Mbps。从2月的分布图来看,上海和北邮节点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其他节点,平均值分别为944Mbps和806Mbps,占到了主干网总入流量的60%,成为CERNET2的主要资源提供者。
“从应用的难易程度来说,IPv6应该说是越来越‘平易近人’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网络设备来说,以前大部分厂商只是在软件层面支撑IPv6,而现在,几乎所有的IPv6设备厂商都在硬件层面给予了支持,功能在不断增强,价格却在下降,让用户更易于接受。有的政府采购项目甚至明确指出需要能支持IPv6,为后续IT系统整体向IPv6系统迁移做准备。”王立仁介绍说,“从操作系统软件支持来看,现在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和Linux等,都支持IPv6应用,而在以前,则需要用户自己安装协议栈,并做很多配置工作,现在,这些预热工作都可以省略了。从应用系统及网络资源来看,目前虽然有所增加,但IPv6上可供浏览的资源还是远远不够,在纯IPv6环境下,还是访问不到许多常用网站。”
事实上,除了教育行业,其他行业的IPv6应用更是稀少,记者随机调查了分散在政府、能源、制造、物流、交通行业的10位CIO,了解了他们对IPv6的看法,被调查的CIO都认为,国家推进IPv6,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他们在一直关注这一技术。但是谈到应用,除了2位CIO表示曾经搭建过小的实验环境外,其余CIO都还处在观望阶段。
“虽然基于IPv6的标准协议基本完善,IPv6作为网络的底层协议标准得到了认可。但是由于IPv4协议在网络中应用多年,许多上层应用软件、服务等都是基于IPv4系统的,还没有很好地迁移到IPv6系统,所以整个应用系统向IPv6的演进是漫长的。” 赵晓轩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