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6月19日报道:如上所述集装箱数据中心具有多个益处。例如,可以以较大颗粒度的集装箱基本单元来建设,实现大型数据中心的快速安装。数据中心的较多部分可以在工厂预先建设并且到现场快速部署;具体地,集装箱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被并行地建构,而不是传统模式下的顺次开展。数据中心的关键部分可以是可移动的,并且可以容易地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
下图是多个集装箱构成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园区的示意图。可以清楚看到整个数据中心园区布局非常清晰,上部是冷水机组(google数据中心多采用高效的水系统来散热)和冷却塔等,左侧是两组中低压配电及柴油发电机组给两排集装箱阵列分别供电,供电路经最短。中间就是集装箱数据中心的“轮船码头”——集装箱泊位,如果把每个集装箱当成轮船的话。泊位提供两排集装箱的供电、供水及网络,同时还兼做运营人员的检修维护通道,两侧粉红色区域为物流进出和应急通道,布局非常合理。
如上所示,这里引入泊位的概念,类似于船舶码头,做好基础的供电、网络和冷冻水补给等,给多个靠岸的集装箱数据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信息通道。实际建设的时候集装箱部分可以在工厂标准化按需预配制,与此同时,泊位的搭建工作可以同步开展,甚至标准化的泊位也可以在工厂预制,比如模块化的变配电集装箱、模块化的柴发集装箱、模块化的空调散热单元等,这些可以提前下单采购,并在工厂同步开展建设,在现场快速模块化拼装,达到快速建设的目的。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集装箱数据中心901-910沿着数据中心泊位913两排排列。泊位913可以将电力、网络和冷冻水导引至每一个集装箱数据中心901-910.实际建设时候冷冻水的供水主管路就从冷站通过913地板下输送到每个集装箱内的支管的;从变压器降压后的每个集装箱供电线缆也从变配电站过来,通过913的地板下线槽连接到每个集装箱;同样的从每个集装箱出来的上联网络也会汇聚到专门的园区网络核心集装箱中,再上联到其他数据中心。
电力设施可以以高压电力(比如13千伏)的形式经由公用设施线缆916将电力提供给模块化数据中心900.设施层级的变压器919(例如,到480VAC,三相)可以将进入电力的电压降低,并且在设施层级配电盒922处配送并导引至泊位913内的各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提供其它公用设施备用或补充电力。例如,柴油备用发电机(图未示出)可以与模块化数据中心900同处一地;如果公用设施电力受损,柴油备用发电机可以向模块化数据中心提供临时电力。
另外一种以多个集装箱数据中心1001-1008构建,并具有叠置配置的另一个示例模块化数据中心1000的透视图。除了配置,模块化数据中心1000非常类似于模块化数据中心900:它包括设施层级的冷却设施1025,设施层级的电源1016;设施层级的通信设施1028;以及模块化计算环境1001-1008.垂直泊位1013可以将公用设施导引至模块化计算环境1001-1008,并且设施层级的冷却设施1025可以被设置在泊位 1013上面。可以提供设施层级的电力转换设备1019和配电设备(未示出)。
下图是google某个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集装箱模块的实际摆放示意,结合了前面提到的两种建设模式,既有同层的多模块铺开摆放方式,又有上下两层的堆叠模式,通过龙门吊等方式吊装,有效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并保持了搬迁输运的便捷性。
作为一个额外的示例,数据中心可以被设置在船上;可以由船上的船用发电机提供电力,并且冷却设施可以由舱外海水或者油轮上储存的热油来散热,后者就是google油轮数据中心的概念,当然这个方案实际最终被证实那只是个愚人节的玩笑。
从前面的分析和实际google的建设布局来看,采用集装箱数据中心对建筑结构和运输通道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需要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开间低层建筑结构,需要承重很高的龙门吊或者专用吊车等设备来吊装或者输送,如考虑搬迁还需要预留较宽的进出通道和空间等,对于国内城市主流的多层建筑显然不太合适。此外,就集装箱本身而言,如果采用40英尺的大集装箱,建设和部署的颗粒度有些偏大不够灵活,如果采用20英尺的短箱,箱内物理空间又有一定受限,特别是2.35米的宽度对于普通的标准服务器机柜而言空间利用率更是严重不足,只能摆放一排机柜或者采用多个小室结构,只有类似google这种两排定制的短服务器可以实现较高的空间利用率,但也还存在维护空间不足等问题。 当然集装箱数据中心仍有非常多的优点,并且在一定的行业或者特殊领域内有非常好的应用和案例,未来集装箱数据中心仍有较好的发展。
前面只是对google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一些简要介绍,而且集装箱技术大约是google在2005年左右的技术,考虑到集装箱的一些限制和不足,后来google就不再采用此技术了,转而进化到采用室内型微模块数据中心的阶段,这些可以从前些日子google发布的一些室内微模块图片,以及下图google数据中新7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后续笔者会继续就google的这些室内型微模块技术做些粗浅分析,和同行们共同探讨研究,并希望通过对google这个业界的标杆学习,促进国内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